這是張桂芳上任村長后的第5年,也是三家村在抖音走紅的第3年。作為一名95后返鄉女大學生,張桂芳用五年時間,從初出社會的大學生,蛻變為探索可持續增收模式的“鄉村操盤手”。
她的故事,恰為剛剛過去的“三八國際婦女節”寫下生動注腳——新時代的鄉村振興畫卷里,女性正以獨特的智慧與韌性,描繪著屬于她們的“她力量”。
從民宿老板到“村長小芳”
在成為“村長小芳”前,對張桂芳而言,家鄉三家村并不算一個熟悉的地方。自小學五年級外出求學,張桂芳便鮮少長期回鄉,大學畢業后更是留在天津做起了民宿生意。轉變出現在2020年冬天。恰逢三家村兩委換屆,本著隊伍年輕化的想法,組織試著聯系了幾位在外闖蕩的年輕人。電話挨個打下來,卻只有張桂芳一人回應:“我試試看。”
就這樣,張桂芳踏上了返鄉的路。2020年12月25日,23歲的張桂芳高票當選三家村黨支部書記,次年又被推選為村委會主任。但回鄉之后她才發現,擺在自己面前的是一個亟待破局的“爛攤子”:房屋老舊、道路泥濘、產業空白、村里賬上還有一堆欠債,村委會連空調都舍不得開。在“97村長小芳”的抖音評論區,至今還掛著一條點贊超10萬次的評論——“三家村……不好干啊”。

張桂芳把回村經過發在抖音
張桂芳的第一把火,燒在了“彩虹村”的墻上。三家村地勢起伏、房屋錯落,她決定用彩色墻繪打破沉寂。但這個提議遭到了村民的抵制,有人甚至跑到她家,指責她“搞花架子”。她沒有爭辯,帶著村干部去“網紅村”考察,決議通過后,還說服畫師賒賬施工。櫻花粉、薄荷綠、檸檬黃……當千年古村披上年輕的“外衣”,大量游客前來打卡參觀,“彩虹村”的名聲很快通過抖音傳了出去。
張桂芳對用抖音宣傳三家村很有信心。“我相信搞好抖音能給三家村帶來更大的資源。”憑借“95 后女村支書”的標簽和真實的鄉村生活記錄,張桂芳的賬號“97村長小芳”吸引了45萬人關注,累計獲贊超370萬。

張桂芳打造的彩繪
抖音不僅為村子和張桂芳帶來了名氣,更讓張桂芳在危機中贏得村民的信任。2021的一場暴雨席卷三家村,洪水沖毀了剛修好的河道,斷電斷水讓村民陷入恐慌。張桂芳積極帶領村干部搶險,還憑借村子的熱度,向公益機構爭取了400萬元物資。鄉親們度過了難熬的日子,一個奶奶拉著她的手說:“這妮兒真能干,下回還選你。”
將流量變成“留量”
對張桂芳而言,在村里立足只是一個開始。她明白,要讓村子真正發展起來,還需要找到適合的產業模式。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,沒有實現創收,其他地方做得再好,我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村長。”于是,按照“先出名,再增加集體收入”的規劃,三家村正式開始發展集體經濟了。
最初,因為缺少專業人才和管理不當,村里的經濟作物經歷了從松果菊到南瓜、小米的變化。2023年,三家村村民種了100畝小米,2萬多斤大多通過線下渠道售出,戶均增收2000多元。但張桂芳隱隱覺得不對。收購小米的企業大多是看在“網紅村長”的面子上下單。“如果我離開了這個村子,明年的小米怎么辦?后年的小米怎么辦?”她清楚,要讓三家村的產品有一個讓消費者非選不可的理由。
張桂芳想到了抖音電商。在沒資源的三家村,要打通一條可持續的銷路,在抖音電商做“村播”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選擇。村播用的是張桂芳的抖音賬號,以個人IP為載體,收益歸村集體所有。很快,村里出產的小米、土雞和雞蛋,村民用籃子、袋子拎來的菜籽油、蜂蜜、綠豆等都被帶進了直播間。張桂芳對直播間傾注了幾乎全部資源和希望,連自家門口的核桃都打下來當做福利。“要在幾年內實現量變到質變,是很難的。但哪怕一件事情只能為村子賺100塊,我也要做。”

張桂芳(右二)讓村民走進直播間
在這個尚處于發展早期的原生態直播間里,一切并不是總在掌控中。有次直播介紹蜂蜜時,村民脫口而出“美容養顏”觸犯了平臺規則,直播間被強制關閉。還有一次,因為不熟悉規則,村民自榨的香油被職業打假人索賠500元,張桂芳自認理虧,自掏腰包賠了錢。
初級農產品附加值相對較低,張桂芳有意發展加工品。這一次,她吸取了之前的教訓,聯系了有資質的工廠做標準化生產。第一款試水的產品是面包,“面包受眾廣,老少皆宜。”她找到食品廠合作,收購三家村村民種的紅豆,生產了一款紅豆吐司,后來又開發了一款南瓜口味的。

張桂芳在直播間帶貨三家村紅豆吐司
直播間走上正軌,質疑聲也并未間斷。有人認為她在作秀、想“曲線入編”,“就前段時間還有人說,我要是沒得好處怎么會這么費力幫村民賣東西。”張桂芳坦言:“一開始還會困擾,但是別人怎么想我管不了,我知道我是為了村子好就可以了。每當看到村民們數錢時的笑容,就覺得值了。”
“老年女團”在直播間“乘風破浪”
“家人們看,這是俺們村自種的小米,顆粒飽滿,煮粥黏糊!”“97村長小芳”直播間里,一位兩鬢染白的年長婦女,正手捧金黃的谷粒熱情解說,一旁的張桂芳則不時笑著補充產品細節。在她們身后,是幾個同樣面帶笑容的年長婦女,不時向網友展示她們手中的小米、蜂蜜、手工粉條等特產。
做直播后,張桂芳時時在同類直播間觀摩學習,學著別的村播賬號組建了“老年女團”。對大多數農村年長女性來說,成為直播間的固定主播是一個挺大的挑戰。村委會東拼西湊,找來6個口條不錯、五六十歲的婦女。她們都是地道的農民,要她們在直播間里坦然、流暢地說出固定話術,應對彈幕里的隨機互動絕非易事。
但在日復一日的磨合中,張桂芳卻在她們身上看到了不輸年輕人的堅持和認真——為了減少在鏡頭前出錯的次數,有人下播回到家后還反復練習自己的詞;有人不識字,卻靠死記硬背記住了每件商品的價格;還有人一輩子沒走出過三家村,為了和直播間網友交流,自學了普通話……

“老年女團”在直播帶貨
就這樣,三家村的“老年女團”開始在直播間“乘風破浪”。她們特點鮮明,有活潑的“氣氛組”、嚴格的“紀律委員”、愛笑的“合拍搭檔”、富有創意的“奶奶姐”、可愛的“招財貓”、吸粉的“門面擔當”,以及慢節奏的“表演家”。每人播滿一周,可以獲得140元報酬,并且只占用晚上的時間。“家門口就能上崗,比白天到村子外面做工賺錢還容易些。”張桂芳說。
看著直播間里阿姨們的笑容,張桂芳時常感慨又感動。她說:“我以為是我為她們提供了展示的舞臺,可她們卻給我創造了一天當中最快樂的2小時。”這是當下中國農村正在真實發生變化的女性面孔。通過一條走向外界的通道,她和她們正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由生活。
做一件“很酷的事”
張桂芳在社交平臺的個人簽名寫著:“2021-2015在做一件很酷的事。”三家村對抖音電商的探索還在路上。但張桂芳相信,這是普通村落增收致富的一條快車道。她希望在本屆任期內把抖音電商這條路跑通,為村里留下一個可持續創收的產業。“以后不管我還在不在這個崗位上,都能有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。”
當城市霓虹與鄉土炊煙在直播間交織,張桂芳的故事不僅是一部鄉村振興的奮斗史,更是當代女性突破性別標簽、在時代浪潮中書寫自我價值的縮影。在張桂芳身上,我們看見了一種可能——當一個年輕人愿意用知識和心血去填平鄉村與城市、傳統與現代的斷層,鄉村便不再是“走出去”的人回望的故鄉,而是無數“留下來”的人共同創造的未來。這,大概就是她口中的“很酷的事”。
營業執照公示信息